台站简介

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发布时间:2021-12-28

 

  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普定站)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县城北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6°22’07’’,东经105°45’06’’,地处贵州高原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属中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是全球三大喀斯特地貌连片分布区的核心区域,代表着南方喀斯特的典型区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普定站2006年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科技厅、普定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开展站区建设工作,2012年完成了普定站主站址、野外观测样地、观测设施、实验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7月,经CERN科学委员会评定,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17年获批水利部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21年正式获批进入国家野外观测台站优先建设序列,是贵州首个国家野外观测站。

  普定作为全国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岩溶分布发育规律及其改造利用》中4个喀斯特典型研究区域(山西娘子关、贵州独山、贵州普定、广西都安)之一,自1975年开始就已经开展观测研究工作,且是自“五五”时期“岩溶会战”至今唯一开展喀斯特观测研究未曾中断过的地区。至今积累了长达近40年的观测数据,记录着我国南方喀斯特高原表生过程环境变化(如石漠化土地退化和植被恢复)信息。

  普定站根据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点,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以及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以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小流域,通过对不同尺度、多类型与不同人类活动干扰方式下喀斯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长期监测与控制实验,揭示贵州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探索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背景下生态系统的自维持机制与主要限制因子,预测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构建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普定站定位于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打造“五个基地”、主攻“三大方向”:

  “五个基地”为喀斯特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基地;喀斯特生态系统设施和数据开放共享基地;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试验示范基地;喀斯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教学与科普实习基地;国际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域对比研究的科学合作交流基地。

  “三大方向”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圈层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学表生作用过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影响与反馈”、“全球变化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措施管理、模式和对策(碳管理)”。

  普定站现有布局为1个主站址、1个试验观测研究区(76平方公里后寨河流域),1个子流域观测研究区(1.3平方公里陈旗小流域)。主站址设在普定县定南街道陇财村沙湾组,主站址大楼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实验用房面积为1000平方米,已建成土壤、植被标本库100平方米。站内拥有200平方米食堂,16间住宿,大小会议室共4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人在站开展科研工作。2018年站内新建喀斯特科普栈道1.5千米,石漠化与喀斯特石林地貌科普廊道500米,用于科普实习教育。

  近5年来,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70余项,包括主持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1项,重点研发课题3项,基金委-贵州省政府联合重大研究计划1项,基金委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计划2项等,合同研究总经费约1.5亿元,在国际喀斯特研究重要刊物发表SCI文章150余篇,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同时转化观测和研究成果,开展试验示范,积极服务于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未来,普定站将通过建设一流平台和人才引进,努力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喀斯特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公众教育培训的基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