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传统观点认为,大气中的零价汞是惰性气体,不会直接沉降到地表,必须先氧化成二价汞,再通过雨水或颗粒物沉降。”冯新斌表示,“但我们发现,森林植被的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零价汞,随后通过落叶将其输送到地表。”
冯新斌,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从事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30余年。他带领团队凭借“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重要大气零价汞汇”项目,荣获2024年度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回顾研究历程,冯新斌强调“技术创新是突破瓶颈的核心”。上世纪90年代起,欧美学者对森林汞循环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受限于技术手段,始终未能准确识别汞的来源与路径。
“汞有7种同位素,就像‘指纹’一样,可以追溯其在环境中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冯新斌解释,“大气零价汞、降水中的二价汞和土壤中的汞,同位素特征完全不同。我们通过分析叶片汞的同位素组成,明确其信号与大气零价汞一致,从而证实了叶片直接吸收的假设。”
据估算,全球森林每年通过这一过程吸收的汞高达1200多吨,相当于全球人为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这一发现对全球汞污染防治和国际履约谈判具有深远意义。冯新斌表示,欧洲、北美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汞,通过大气传输沉降到发展中国家森林茂密的地区,造成跨境污染。“这在履约谈判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同时,研究也凸显了植树造林在汞固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是全球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贵州等喀斯特地区,‘变绿’效果显著。这意味着我国通过森林吸收了大量的汞,既减轻了本地污染,也为全球汞减排作出贡献。”
但他也提醒,汞被固定在森林土壤中后,是否存在甲基化风险、是否会通过食物链影响鸟类等生物。这一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篇文章来源于《贵州日报》(2025-11-04)
原文链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511/04/content_16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