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科苑金秋】来自中科院贵州扶贫第一线的报告(下)
发布时间:2020-10-13

用科学的力量保障完成

“ 中国扶贫计划的最后一公里”

——来自中科院贵州扶贫第一线的报告( 下)

让党旗在扶贫工作中高高飘扬

从二道岩村的山顶远远望去,中科院离退局选派的扶贫干部田通担任第一书记的院坝村清晰可见。两个村子的直线距离不过5公里,可是当我们正式见面时开车却用了25分钟。

经过短暂的寒暄,田通同志向我们介绍了他和前任两名同志的工作情况。2015年9月,中科院首先派出了33岁的李章伟同志到院坝村担任第一书记,韩力同志是第二任书记,田通则是第三任。笔者了解到,三任驻村第一书记都是“80后”,这几位年轻共产党员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到任后面对院坝村脱贫工作,怀揣一颗爱心,奉献一片真情。

在这里,几位第一书记面临的首个困难来自于生活层面。因为饮食习惯不同,北方人到南方,吃辣椒是他们必须要过的第一道坎儿。

当地村干部回忆到,5年前的9月,33岁的李章伟受中科院选派离开北京,赴院坝村担任第一书记,然而第一次入户走访时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就让大家摸不着头脑。蹩脚的土话成笑点,学吃辣椒辣得流眼泪,这是李章伟初来乍到最深刻的印象。但即便如此,他始终坚信———只有从自身改变,坚持融入乡村、接上“地气”,老百姓才不拿你当外人。

一字一句学方言,一顿接一顿吃辣椒,这位远道而来的第一书记用真蹲实驻改变着自己,也融入了群众,更让院坝村迎来“蝶变”重生的新转机:打通2.8公里通组路;发展1000余亩茶叶基地,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形成完整茶产业链;扩宽群众增收门路,约65户282名群众顺利脱贫……桩桩件件,足见真情真心。

去过院坝村村委会的人都知道,李章伟的办公室里有块大牌子,上面印着党旗,并用红色字写着入党誓词。自从李章伟来到院坝村,村委会就多了一块党员活动阵地,村委会3层的小楼里,有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基地和科普站,定期开展各类党员活动和涉农培训,将党建思想工作与扶贫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两年时间转瞬即逝,2016年9月,驻村扶贫的“接力棒”传到第二任第一书记韩力手上,这是一个将扶贫论文书写在乌蒙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从2016年到2018年,两年驻村帮扶,韩力记不清自己写满了多少个民情日记本,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句,是村民真切的诉求、是乡村治理的建议、是落地有声的实事、是发自内心的感触。立足院坝村、发展院坝村,跳出院坝村、发展院坝村,秉承这一工作理念,韩力发展食用菌,注册“ 凉都玫瑰” 品牌商标,带领乡亲举办乡村玫瑰节等。“ 量的增长要抓,质的提升也不能放松。”2017年,韩力动员群众种植2000亩小黄姜,并按照市场价签订回收协议。2018年,他借助中科院地化所“小黄姜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在村里建起30亩小黄姜示范种植基地。完成一届扶贫任务,韩力带着老百姓的满心点赞和科研探索回到北京。

2018年9月,中科院派驻的第三任第一书记田通来了,关键时刻,重任在肩。如何团结带领院坝村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个北京人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因为那块写着入党誓词的牌子就悬挂在办公室,每天都能看到。一边守护好前任第一书记科技扶贫的成果,一边创新思路扩展群众增收渠道,同时着力建强基层党建堡垒。以初心赢民心,“ 三管齐下”是田通的选择。田通带领院坝村成立“ 三段式”决战脱贫攻坚小分队,严格按各级相关要求补齐“ 两不愁、三保障”及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短板弱项。

三届第一书记用5年时间,接力传递的扶贫情怀化作现实景观在院坝村铺展开来——眼下,村里产业管护一刻不停,村组路上人来人往,塘上小学的科学书屋里孩童读书兴致正浓……科技,引领未来。前方有人,后方更有力。3个北京人,情系一个村,他们是中科院定点帮扶水城县做深做实科技扶贫文章的生动缩影。

在5年的扶贫工作中,他们群策群力编制完成20余万字的《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制订9个生产技术标准,指导帮助水城县建成县级繁育中心11个,研究开展了13个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聚焦聚力水城县农产品及特色产品精深开发,延长水资源、农业产业链及科技扶贫,中科院用倾情付出收获了产业发展硕果盈枝,也收获了老百姓的真诚点赞。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挂职即将期满的田通也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申请延期,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他将带领院坝村老百姓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起前行。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现在,村乡党员干部基本人人都佩戴党徽,农业产业的经济带头人不少都是党员,居住在深山里的少数民族贫困人民,认识共产党都是从身边的干部开始的。我们在进入二道岩村时,在路边看到一位头挽着发髻、身穿花裙的妇女。当她看到赵贵山后,连连问候赵书记好,说赵书记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好,我家的房子就是共产党给修的,我家的炉子就是赵书记给买的。

赵贵山告诉我们,对于农村的极度贫困人口,国家采取了兜底政策,他们每个月都有基本的生活费340元和养老补贴90元,吃穿已经不愁。房屋周边养鸡鸭,山上放着羊,栏里养着牛,一般群众缺的就是现钱,家庭有人在外打工的就有现金收入,现在不少也盖起了小楼。

 

以项目引领加快扶贫工程进程

中科院定点帮扶的水城县是贵州省深度贫困县。为打好扶贫攻坚战,中科院发挥了科技项目支撑的优势,由地球化学所牵头主持完成《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建议报告》,并获得中科院批准,下拨1000多万元经费,调集包括刘嘉麒院士工作站、方荣祥院士工作站,武汉植物园、水生所、昆明植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青岛能源所、昆明动物所、新疆理化所、行政管理局等13个单位有关人员组成攻坚团队,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着力推进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水城县转移转化,并将科技扶贫与农村“三变”改革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模式。

该项目由地球化学所牵头,夏勇研究员总负责,于2017年实施。三年多来,各示范项目的效应正逐步显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武汉植物园开展的猕猴桃产业科技扶贫,2019年实现采收12600吨,产值3.78亿元,带动群众3.52万户,其中贫困人口4803户;地球化学所开展的刺梨产业科技扶贫,2019年实现采收3339吨,产值2000万元,带动群众3.74万户,其中贫困人口1.14万户,合作开发的刺梨深加工产品实现销售额3840万元;地球化学所科技服务的包装饮用水企业,2019年已实现销售额1400万元;地球化学所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成果,在二道岩村投入90余万元建成6个100立方米室外蓄水池,解决烤烟、猕猴桃、精品水果等产业季节性缺水困难,灌溉面积达1080亩;地球化学所开展的小黄姜科技扶贫,2019年推广种植4318亩,带动群众1070户,其中贫困人口217户,深加工也取得进展,申请专利3项;昆明植物所科技支撑的食用菌产业,2019年实现产值1.14亿元,带动群众305户,其中贫困人口98户;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工作站开展的马铃薯产业科技扶贫,2019年示范220亩,增产41.3%,每亩增收550元,带动27户77人脱贫,并向六枝、环江、澜沧等地区辐射推广相关技术成果;西双版纳园开展的中药材科技扶贫,采取林下套种方式,带动群众种植黄精70亩,涉及贫困人口16户91人,亩产达453-640公斤,每亩收益达4000-6000元;刘嘉麒院士工作站、新疆理化所、地球化学所等单位联合开展的玄武岩纤维科技扶贫,在原料本地化上取得技术突破,正在进行放大实验,预计将降低原料成本600-700元;其他项目进展顺利,示范效果正逐步显现和扩大。

夏勇告诉笔者,中科院的项目扶贫工作并不仅限于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而是要为当地的生产力结构注入科技的力量,让当地的经济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农业产生规模效应,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新产业。

虽然中科院科技支撑水城县乡镇精准扶贫项目即将结束,但后续项目的蓝图已经铺开———致力于让水城县这方水土山美水美、工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为国家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苑金秋》 (2020年第四期)|(作者 熊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