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地化所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被科技部验收评为优秀
发布时间:2019-09-27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的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2013-2014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70个结题项目的验收。近日,科技部发布了《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9〕308号)。其中,51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119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项目(编号2014CB440900)验收结果为优秀。

“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为第一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和自然资源部为依托部门,胡瑞忠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项目2014年启动,研究工作历时5年。由国内八家单位组成的项目组以构成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川滇黔Pb-Zn、右江Au-Sb-As-Hg、湘中Sb-Au等三个矿集区为主要研究区,针对低温成矿的年代格架、低温成矿的构造和深部制约、低温成矿的物质基础和各类矿床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对大规模低温成矿时空格架及动力和能量驱动机制、大面积低温成矿的物质基础及其转移聚集条件、低温矿床成矿规律和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统性重要成果。项目建立了华南中生代大面积低温成矿的年代格架,揭示了低温成矿过程及其与主要地质事件及其衍生事件的内在联系,论证了扬子地块西南缘中生代大面积低温成矿与南岭地区中生代钨锡大规模成矿的关系,建立了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的动力学模式。研究成果发展了大面积低温成矿理论,丰富了大陆动力学与成矿关系的理论体系,对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执行期发表论文222篇,其中SCI论文155篇、EI论文19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8次,在国内学术会议做特邀和主题报告33次,培养博士后12人、博士46人、硕士60人,项目组成员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多人获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项目还对研究区进行了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6处,与地勘和产业部门合作并经工程验证在其中3处取得重要找矿突破。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

 

部分项目咨询专家、领域专家、专家组成员和相关领导与项目组成员合影

(陈佑纬/供稿 张肖华/摄影)